欧美银行业危机是否已过去?评论互动赢信心的博弈:现代中央银行与宏观经济
imtoken官方网站 2025年2月20日 15:12:42 imtoken官网入口 3
危机可预防性的矛盾
若危机能提前或及时被发现,市场主体和监管部门就能迅速行动,将其控制在萌芽阶段。但回顾历史,危机似乎总是难以预料。以2008年的金融风波为例,它包含了众多错误决策、过于乐观的态度和过高的债务比例,最终导致了市场的崩溃。这一矛盾现象凸显了危机预警的必要性,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。
这种矛盾暴露了金融市场的复杂性。尽管预测是有可能的,但危机前出现的各种混乱信号预示了它的必然发生。市场参与者与监管机构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忽视细节,这为危机的滋生和扩散提供了土壤。
危机预测的关键因素
危机的爆发和恐慌时刻难以预测,但我们能推测出经济基础和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及其加剧的影响。这种脆弱性具有三个特点:高杠杆、期限不匹配和可能遭遇挤兑的风险,也就是所谓的“易受挤兑的短期杠杆资金”。比如,有些金融机构过度依赖短期资金,杠杆率过高,这增加了挤兑的风险。
金融机构往往不太关注脆弱性,常常忽略日常的风险提示。如果监管机构能够意识到这一点,就能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行动,进而降低系统性风险出现的可能性。
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
银行必须拥有充足的资本和流动性储备,以便应对贷款损失和可能的挤兑风险。但过去监管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,比如对影子银行的资金缺乏有效监管,存款保险也不完善,这使得它们面临更高的挤兑风险。一旦出现挤兑,这些机构也无法从央行获得贴现窗口的借款。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例,影子银行的问题就暴露无遗了。
证监会负责管理投资银行,其主要任务是维护投资者利益。然而,对于银行过度依赖高杠杆和短期融资,监管并未严格进行。这种监管的不足使得金融机构在遭遇危机时难以抵挡,进而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。
危机测试的缺陷
纽约联储在危机爆发前曾让银行进行经济衰退的测试,测试结果显示,所有银行的资本金都充足。但后续分析发现,测试的假设条件过于宽松,由于过去25年未曾经历严重的经济衰退,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升,资本质量却有所下降,一级资本中普通股的比例也有所降低。这种测试未能全面反映市场面临的真实风险。
银行在持续的繁荣中未对潜在风险给予足够关注,监管部门的审查也流于形式。一旦危机爆发,银行常常难以承受冲击,这再次强调了准确评估风险和严格监管测试的重要性。
监管滞后与资产抛售恶性循环
住房贷款的监管加强来得较晚,并且遇到了不少挑战。这或许是因为住房在美国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,2005年,住房拥有率达到了69%,创下了历史新高。监管力度不足导致房地产市场过度膨胀,为后续的危机埋下了隐患。比如,2008年的金融危机与房地产市场的问题紧密相连。
担忧某些资产可能遭遇大规模抛售,这可能导致价格下滑,进而又需额外缴纳保证金,如此一来,又触发了更多的抛售,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,资产价格的剧烈下跌与抛售相互推动,导致了类似的状况。
危机后的监管改进与成效
自30年代银行危机起,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,银行挤兑变得极为少见。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,对房地产、银行及影子银行体系实施了严格监管措施。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,相关领域的杠杆率得到了有效遏制,未造成系统性风险。这充分说明,监管的强化在风险控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监管难免存在漏洞,金融危机会像不期而至的“黑天鹅”一样。2008年的那次危机暴露了影子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短板,这便成了后续监管工作中需要持续优化的关键点。
请问您认为未来监管机构应着重加强哪些方面的金融市场监管?期待大家积极留言分享观点。同时,别忘了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!
imToken钱包全球领先的区块链钱包,为千万用户提供可信赖的服务。